從618電商浪潮中,

維雅所看見的

【成長】與【思維】

2025年自我成長系列

· 自我成長

嗨~距上次發文已過一段時間,這次我想換個角度,來分享這份剛滿兩個月的新職涯體驗,以及從中對「自我成長」與「思維」的體悟。

先自我介紹,我踏入零售業,一直以來都從事與食品相關的職務。在還沒來到這裡之前,我對食品這門生意已有很深的體悟——它不僅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民生必需品,更隱含著經營上的「眉角」與行業獨有的運行方式。身為商家洽談的「把關者」來說,如何分辨商家的優劣變得格外重要。這次,我將結合剛經歷的618購物節,分享我的觀察與思考。

618的源起與變遷:從促銷看企業「思維」

首先,聊聊618的源起:618購物節起源於中國電商巨頭京東商城為慶祝其6月18日成立週年而舉辦的促銷活動。它從最初的一日促銷,逐漸演變為跨越整月的消費盛事。一日策略性的活動確實能帶來銷售額成長,也增強用戶黏著度,並在平台電商的操作下,成為各家電商重要的年度大促。

然而,過往的618總是充斥著熱烈的促銷氛圍,無論是網路還是電視媒體,都能感受到其鋪天蓋地的氣勢。但這次我的體驗是,618的熱度似乎不如以往強烈。或許是因為有新加入者Coupang大舉撒錢搶市,讓其他平台電商的熱度有所下降。最讓我意外的是,有些老牌平台電商反倒顯得不慌不忙,似乎是在促銷結束後才開始真正思考如何做出差異化經營定位——看出企業積極邁向新步的企圖心,拭目以待!

這次618的年度大促中,Coupang的低價策略確實奏效。但這也引起我對「企業經營思維」的思考:低價策略若維持過久,真的有利於長久經營嗎?特別是當商家在極薄的利潤中,還要兼顧品質時,這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。即便平台採取高價收購商品、自行吸收差價的方式,長期而言也不利於平台自身的經營穩定性。一時的低價或許能帶來搶購潮,但消費者最終會回歸理性。他們在選購時,不僅僅只看價格,商品品質、配送服務以及售後服務,這些更深層次的「價值」與「信任」,也將一同被納入考量。這提醒我們,無論在何種產業,「經營理念和價值」永遠是建立長久關係的基石。

從高薪行銷看見的產業變革與個人價值

面對這波浪潮,我留意到新聞媒體紛紛報導的「時薪720元」現象。這確實令人佩服,它不僅是一波免費且高效的行銷操作,省去了企業尋找人力的時間,更吸引了大量勞動者,甚至可能讓其他倉庫面臨人手不足的窘境。這種創新的操作,在某種程度上為長期低薪的狀況劃下了一道新路,彷彿在告訴各大公司老闆們,或許是時候為員工加薪了——我對此樂觀其成。

對我而言,觀察新加入者後續的經營方式,將是我個人觀察的重點。要在台灣市場經營,絕非靠一時的低價,而是必須深入在地化,與當地消費者建立真誠的溝通,並嚴格為商品「把關」。我之所以這樣說,是因為廠商數量跳躍式暴增時,有時需要足夠的人力去維繫關係與把關品質。如果人力不足,就可能面臨假貨問題。光是掃蕩假貨這件事,若初期把關不嚴,後續要耗費的精力將難以估計,更可能因此失去顧客對平台的信心。這讓我深刻體會到,任何事情「要做,就把它做好」,給顧客和消費者安心,這才是平台商最重要的任務,也是其「思維和價值」的展現。

聲譽,超越利潤的真正財富

歷經第二個月,我深刻體會到一個問題:在賺錢與聲譽之間,哪個最為重要?我從新公司獲得的答案是:「聲譽」。聲譽絕非一時熱錢可以打造出來的。如果骨子裡沒有一個堅實的經營理念與精神支撐,那所有努力都將顯得不倫不類。

我作為消費者,也購買了新加入者的商品,深切期盼所有電商平台,都能一同為消費者打造良好的購物體驗,讓更多人接觸到優質的商品。台灣在電商這塊,無疑仍有巨大的發展潛力。

邁向「最終歸屬」的職涯伏筆

這第二個月,我預估自己仍處於高速成長的階段,想必將在其中獲得更多不同的答案。然而,我也為下一步的轉職埋下了伏筆——我希望那份職業,是我被僱用的最後一個職業,也希望有機會在現有的公司中應用到。過去的每一段經驗,都是為了它所打好的基礎,這是我在自我成長中不斷摸索的目標。

接下來,我想我應該將還未完成的EDM以及電子書,先告一段落。

每一次的應用與體會,都是過去點滴所累積而成的「自我成長」印記。是否能從我的分享中有所體悟,就需要各位細細品味了。

用好奇心享受學習;用熱情創造可能性

維雅生活&咻比狗心靈成長

喜歡這篇分享嗎? 我們還有下一篇等著你來探索~喜歡就來訂閱我們:)